发布时间: 2025-09-25 12:27:15 文章作者: M6米乐官网登录入口
重庆渝中,2022年6月,住户李纪良得知物业公司要在公寓楼的出入口安装一套人脸识别的闸机装置。他认为,无论是人脸识别,还是刷身份证进出,物业公司都会收集他的一些个人隐私信息。他曾多次就安全问题询问物业公司,但对方始终没明确答复。
无奈之下,李纪良将物业公司起诉至法院,要求其删除此前收集的他的人脸及身份证等个人隐私信息,并提供非人脸识别的替代性门禁措施。法院认为,被告物业公司在未经原告单独同意的前提下对其人脸信息进行收集,侵害了原告的个人隐私信息人格权益。判决被告物业公司立马停止,并删除所收集的个人隐私信息。
判决生效后,物业公司把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停用了。但对于是否删除了个人隐私信息,李纪良也无法核实。于是,他将相关情况举报到了检察院。检察官发现,物业公司存储个人隐私信息的电脑与互联网相连,存在着泄露风险。
2023年2月,检察院向住房和城市建设委员会发了一份磋商意见书,要求对方履行职责,督促物业删除违法收集的公民个人信息。
河北保定,2025年,检察院接到举报,反映当地一款智慧停车软件存在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经查,该软件可以一次性任意捆绑五辆车的相关信息。捆绑后,不但可以看到这五辆车进出停车场的时间,还能对车辆的位置做查询。
经检测发现,车辆进出停车场时,该软件还会对车辆进行拍照,拍到的不仅有车牌号,还有驾驶人的人脸。此外,该软件在收集和处理公民个人隐私信息时,并没有根据法律规定提前告知,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
在查清问题后,检察院向行政管理部门发出检察建议书,要求其督促相关企业整改。整改后,该软件只能根据驾驶人提供的行驶本等信息捆绑一辆车,还会就有关需要注意的几点提前告知。
最高人民检察院曾对常见的200余款App应用软件进行过检测,发现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方面三类问题突出,亟待整治。一是安装软件之后,它会通过后台静默获取个人通讯录、相册等敏感信息;二是超范围获取个人隐私信息的现象比较普遍;三是注册容易,注销难。
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也曾在随机抽查的197款应用程序中发现了多达388项问题。有的App玩起“霸王条款”,不勾选所有权限就没办法使用;有的则搞“暗度陈仓”,表面收集手机号,背地里却偷偷抓取通讯录,甚至将信息打包卖给营销公司牟利;更有甚者因技术疏漏留下“后门”,让用户个人信息在黑客攻击中如同“裸奔”。
针对App应用程序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监管,现有法律规定还不太明确,涉及多个主体。并且应用程序数量大、更新快,个人隐私信息处理的场景复杂,地域边界不清。
横向是多头监管,纵向没有地域之分,这就导致针对App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日常执法主体很难明确,超范围过度收集和泄露个人隐私信息等问题仍呈高发态势。202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法》明确授权检察机关可以在个人隐私信息保护领域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督促有关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当下,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指导下,全国各地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部门正在针对App、小程序等违规违法收集个人信息问题做全面整治。
现实生活中,由于个人隐私信息具有应用限制范围广、泄露发现难、调查取证难、证明与损害的因果关系难等特点,使得公众个体维权难度大、成本高、意愿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法》实施以来,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的方式介入个人隐私信息安全治理,2022-2024年共办理相关案件1.7万余件。关于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所面对的新形势、新问题,《今日说法》栏目采访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
张雪樵表示,检察机关通过开展公益诉讼来介入个人隐私信息安全治理,特别是检察机关以“国家队”提起诉讼的方式,有利于推动各部门、各层级在执法、司法和守法各环节的协同治理。通过组织全国检察机关来办理App、小程序、线下消费场景个人隐私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案件,探索、建设个人隐私信息“合法利用+必要保护”的法治新场景,培育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法治典型或者法治新生态。检察机关通过办理高质效、有影响的公益诉讼案件,来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法》的全面正确实施,来为网络法治强国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最高人民检察院 (100726)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 (查号台) 010-12309(检察服务热线)
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360浏览器、IE11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