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11-09 14:50:09 文章作者: M6米乐官网登录入口
本周最为关键的军事新闻,自然是我国首艘电磁弹射航空母舰福建舰正式举办入列仪式,加入中国海军作战序列。作为中国在现役航母兵力上坐稳世界第二的关键性事件,它的入列无疑在地缘安全和海军技术上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美俄两国围绕此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所谓“恢复核试验”的相关言论,让本就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核不扩散机制面临更多挑战。
11月5日,我国第一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入列授旗仪式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举行。中央、国家主席、主席习出席入列授旗仪式并登舰视察。
作为中国海军近年来列装的最大一艘水面作战舰,福建舰的建造进度一直为国人所关注和牵挂。从早年暗语似的“三胎?安排!”到福建舰的下水、试航、电磁弹射试验再到如今的授旗入列,大家不仅期待着它的进度有序推进,还一直在期待各个节点的尽早到来。也正因此,在福建舰已经举行了入列仪式但还没有官方报道公布消息的不到48小时里,社会化媒体上有关该舰的讨论达到了一轮新的高峰。尽管刷上的舷号和满旗披挂都表明典礼已毕,但看不到官方报道的“实锤”,大家终究是有点不踏实,甚至不少着急的朋友都有些口不择言……当然,当近十分钟的新闻报道和各类新闻图片全方位展现福建舰的时候,这一切都化作了对中国海军建设成果的骄傲与自豪。
近10分钟的新闻按照军委主席登舰视察的足迹,分别展示了福建舰机库、飞行甲板、舰岛、电磁弹射器控制室、餐厅和水兵住舱等多处舰上空间的情况,让外界首次近距离观察到福建舰内部及诸如电磁弹射器等关键设备的情况。比起此前新闻报道中提到的有关该舰的诸如“八万余吨”、“三弹两升”之类的主要性能,这一些细节更能体现出福建舰作为中国最新服役的航母,在各类设计上吸收了中国此前航母运用的经验后反映出来的改变和提升。
在机库内部,机库尺寸的变化是最明显的,作为排水量比辽宁舰、山东舰多出数万吨的大型航空母舰,福建舰的机库尺寸自然相比之前的型号有了很大的增加。另一方面,通过对舰上空间有的放矢的一系列安排,更多的空间也被集中到了机库这个类目下,让福建舰在机库空间上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此前几艘航母在机库内进行各类集体活动的照片里就能轻易发现,福建舰的机库宽度明显地增加,机库里指战员们的“排面”也变得更宽。
这样加宽的机库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福建舰能够安装占据一部分机库宽度,但结构更强的机库防爆门。此前的山东舰和续建航母辽宁舰在这一结构上都使用与苏式设计一脉相承的防火帘,其好处主要是重量较轻且收纳于机库顶部,因此平时不影响舰载机在机库内的调度,这对于宽度较小,同时需要运作重型舰载机的辽宁舰和山东舰有一定的价值,但其缺陷就在于其结构强度不高,只能防火无法防爆,在实战中对于全舰的损管作业存在不利影响。在这次的登舰视察中,机库防爆门清晰可见。这种设计上从“苏式”到“美式”的变化并不代表设计思想的转变,但真实反映了福建舰更强的性能需求。
同样可以证明这一点的,是依旧保留在福建舰内的机库转盘。这一设计也是苏联在有限空间内调度大尺寸舰载机的需求催生的结构。中国海军在发展本国航母时一度对这一设备在舰上的存废有过争议,但福建舰在更大机库里对转盘的保留,多少表明转盘在一些状况下存在无法替代的优势,也是中国海军对于不同航母运作技术流派的融会贯通。
相比机库,飞行甲板的变化主要在于总面积的增加和航母前甲板的“铲平”。前者让航母的甲板运作更为从容,无论是歼-15T、歼-35战斗机,还是轮廓更大的空警-600舰载预警机在甲板上的系留和调度都更加从容不迫。在辽宁舰和山东舰上,舰载机整备区基本以前升降机为界限,而在福建舰上,使用电磁弹射器后解放出来的前甲板也让航母上的舰载机调度有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福建舰在这一区域也设置了弹药升降机,从而能够在舰艏一起进行舰载机整备,让舰载机部队的快速出动能力更强,单次出击规模也更大。
舰岛也是福建舰在中国航母发展历史中颇为重要的一处改进。在当代航母设计中,一方面舰岛要承接舰上大量光学和电子设备安装,航海、甲板调度工作人员的空间容纳以及其他附属设备的安置,一方面又要尽可能紧凑设计,减少占据飞行甲板的空间并且减少气流对着舰飞机的影响,并且要让舰岛内的人员和设备运作高效可靠,向来难度不小。福建舰因为其蒸汽动力的排烟需要,其烟囱位置将其舰岛限制在了右舷中部,而因为之前辽宁舰的苏式航母舰岛存在诸多不合理设计,导致其占据甲板面积太大,舰岛上的空间安排也不合理。相比对其设计进行局部修改的山东舰,福建舰的舰岛有了更为显著的改善:舰岛占据甲板的面积被进一步压缩,而原本负责航空、航海和作战指挥的几处舰桥则被整合起来,不仅作业视野更加开阔,沟通也更为高效。
电磁弹射器则毫无疑问是福建舰航空作业设备中的重中之重。作为当代航母技术中的标杆之一,电磁弹射器即使在传统航母强国的美国也属于一种刚刚投入实用没多久,其价值受到政客质疑,甚至存在被否定风险的“新生事物”。福建舰此前官宣成功进行多型舰载机弹射试验,则宣告中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和美国成为同一梯队,都将电磁弹射器发展为实用化的作战装备。在福建舰入列的报道中,一句“习亲自决策福建舰采用电磁弹射技术”说明了当年决策这一技术的高瞻远瞩,也展现了这一选择背后的巨大魄力。现场进行的空载弹射试验画面,则让世人第一次听到了中国电磁弹射器运行的独特韵律。如果说中国和美国在航空母舰数量上的差距还在3:11中继续追赶,那么中美之间在服役电磁弹射器的数量上,已经达成了3:4的胶着状态,而且很快中国就有追平之势。
至于舰上的食堂和水兵住舱,则是福建舰海上战斗力的又一处体现。航空母舰在海上的长期部署与作战,离不开成百上千舰员们的通力协作,而让他们时刻保持良好状态的重要保障,则是健全舒适的生活设施。在福建舰上的住舱里,虽然水兵们的内务柜空间已经不小,但考虑到更多的舰载机所需要更大规模的舰员和保障人员的住宿生活需求,依然使用了能容纳更多住宿位的三层铺。而在细节上,床铺使用木纹饰表面和餐厅内的软质座椅也体现了最高统帅在视察中提到的“以舰为家”的理念。
福建舰的服役,不仅明显地增强了南部战区的海军作战力量,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彻底改变了南海以及附近海域的海上作战力量对比:在这一区域里,中国海军毫无疑问的成为最为强大的海上力量,而在世界别的海域里可以肆意横行的其他海军强国,除非使出自己的真本领,否则也很难再在这里建立持续的兵力优势。面对中国海军这样的成就,即使美国媒体和军方也无法否认,尽管有人还会别有用心地用“缺乏实战经验”之类的理由强行挽尊,但谁也不可能再在未来的任何军事推演中不考虑福建舰的存在。
福建舰的服役让中国海军的航母技术成功地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海军继续建造更多更好的航空母舰打下了基础。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巨大的规模,福建舰目前已经超越了当年的“肯尼迪”号航母,成为人类最先进,战斗力也最强的常规动力航空母舰,而下一步,无论是建造更先进的常规动力航母,还是使用核动力实现无限动力,乃至突破美式航母设计的玻璃天花板,走向航空母舰设计的自由王国,都将成为不远的未来我们能看到的新目标。
上月底,美国国内上映了一部名为《炸药之屋》(A House of Dynamite)的政治惊悚电影。影片以假想世界中一枚不明洲际弹道导弹射向美国为背景,展现了在面对未有预案,充满不确定的威胁面前,美国的军政高层和政治精英们不同的态度倾向以及情感选择。尽管当代世界面临的核威胁与应对似乎并非该片的题中之义,但因为该片提到了美国的反导作战力量和战略核反击体系,美国国内一系列相关机构、军方和智库都开始借题发挥,以电影情节为线索,向公众普及和介绍美国当下的反导体系、核力量和核反击情况。
而在荧幕之外的现实世界里,美俄元首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围绕核试验的表态显然更加令人担忧。先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由于他国正在进行核试验,我已指示五角大楼在对等基础上试验我们的核武器”,再是俄罗斯国防部高官们建议俄罗斯总统普京决策“立即开始为全面核试验做准备”。由于美俄两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核武库,且两国在冷战结束后就从未进行过核试验,双方这一态度的改变无疑让人们对世界回到核军备竞赛中产生更多的恐惧。
如果仔细推敲两国的表态,那么似乎对于美俄恢复核试验的前景还会有一些信心:俄罗斯讨论的主要是以美国恢复核试验为前提的应对,即需要提前准备核试验相关的条件(核试验场的恢复,核试验团队的重新组建,核试验体系的规划再建立等),而特朗普的所谓试验核武器决策一方面基于他个人所谓俄罗斯、中国和朝鲜等国家进行了未公开的核试验这一错误判断,另一方面,他在态度中也只是强调“基于对等基础”,而美国负责核武器的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的说法更加“安全”,他表示美国无意进行新的爆炸试验,只会继续对核部件和系统来进行常规测试,以确保它们正常运行。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大规模核试验在冷战结束后都停止了,几个核大国都非常大程度上遵守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但这种遵守更多是基于某种互相信任的善意,而非条约真正的法律效应——美国签署了该条约但并未正式批准它,俄罗斯则是在签署批准后于2023年撤回了批准,换言之,两国并不存在恢复核试验太多的法律问题。考虑到俄乌战争之后俄罗斯与西方脆弱的信任情况,如果各方在核试验领域有一点态度上的松动乃至行动上的进展,两国也许很快就会进入到各自恢复进行核试验的情况上来。
当然,各方这里提到的“核试验”主要是指“核爆炸试验”,即对使核爆炸装置达到临界状态并发生核爆炸的临界试验,通过冲击武器级钚、高浓缩铀等核材料研究其物理化学行为,不会发生核爆炸的试验亚临界核试验不在此列。因此恢复核试验与否一方面与各国的核武库更新并不存在完全绝对的相关性,但毫无疑问恢复核试验可能大大加速各国的核武器研发和更新进度。
如果将各种与带“核”的武器试验强行联系起来,那么俄罗斯军方在10月下旬表态进行核动力导弹试验的消息也许与此次特朗普的言论有关。但“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本身在2018年以后就被公众所知,其核动力系统虽然对外界有辐射,但显然测试核动力系统和核爆炸试验依然有根本性的不同。考虑到特朗普在自己表态中的含糊其辞,似乎也不是想借题发挥的样子。
从笔者的角度看,更合理的推测,是特朗普此次的表态是某种美国国内偏激态度的表现。在美国国内,一直有一些冷战思维浓厚的分析人士在没有一点直接证据的情况下,无端怀疑和指责俄罗斯、朝鲜乃至中国进行了“外界无法探测的超临界核试验”,即这些国家在不被外界发现的情况下进行了核爆炸试验——且不说技术上这种情况是否可能真实发生,将这种没有确凿证据的论断用来指导本国的核政策,这本身就是愚蠢和危险的。
但眼下美国国内有这样想法的人可能正在快速增加,一方面,国际局势确实出现了向互相对立乃至可能走向爆发全面战争的危险趋向;另一方面,中国在近期的阅兵中真实展示了其核武器研制领域的新成果,以及陆基机动、陆基井射、海基、空基多位一体的核武器系统显然对美国的战略军控学界产生了冲击;加上中国对核计划长期的严格保密,西方很难获得更多进一步的情报;再算上俄乌战争以后美俄在《新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续约和继续谈判上的消极态度,美国很多人开始认为,只有全力发展本国的核武器乃至进行核试验才能实现核态势的平衡。
这一切再叠加美国当下全社会都存在的美国国力快速衰退而带来的对自身的不自信,会让许多人认为美国已经无力依靠核武器之外的手段维系当前的国际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恢复核试验似乎就成了美国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唯一答案,而为了给美国制造一个恢复核试验的理由,美国许多人是可以不择手段的。
当然,也不排除特朗普和一些美国政策人士自以为是的“碰瓷”思维,即将恢复核试验的理由栽赃,归咎于中国在核武器、核试验和核政策领域的所谓“不透明”,利用外界对恢复核试验的恐惧,引发对中国的指责和要求,试图以此要求中国在核领域推进所谓的“公开化”,从而为美国在未来的全球核态势对比中谋求更有利的地位。
“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这是2022年1月3日,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五个核武器国家领导人共同发表《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里的关键内容,在声明磋商过程中,中方还推动写入重申不将核武器瞄准彼此或其他任何国家等重要内容。对于爱好和平的人而言,这应该是实现核大国间走向进一步和平稳定的合理路径,但如今的国际形势已经让短期内实现类似目标的可能很不乐观。对于美国挑起的这一轮核试验的“舆论风波”,中国的态度和应对之策,可能会成为其最终走向的重要的条件。